第三、第四章讲述了产品概念、用户需求,那这一章就要针对搜集到的信息开始考虑解决方案了。
在马斯洛的《动机与人格》一文中提到了“问题中心”与“方法中心”的概念,这二者可以理解为:方法是手段,问题是目的。产品经理需要做到的,就是把握问题和方法的平衡,将问题和方法连接起来,就构成了一个模型——“Y模型”
这个模型以用户需求为起点,串联起了一条通路:观点和行为——目标和动机——人性——目标和动机——解决方案,贯穿了从需求产生到解决方案的提出的全过程。
Y模型不同阶段回答了不同的问题,总结起来就是6W2H:1阶段:Who,What,When/Where;1-2-4阶段:Why;4-2-3阶段:How;3阶段:Which,How many。
作者用为什么豪车选择加长这个例子解释了如何从人性层面需求出发优化“车”这款产品,从而满足部分用户的需求,这里便不再赘述。
Y模型背后有一个核心价值观:用心听,但不要照着做。一个需求可以用很多产品功能解决,用户提的在大多数时刻都不是最好的那个,况且不同用户的需求之间可能会有矛盾,这就需要产品经理站在高处统一规划,甚至是创造出用户没见过的解决方案,更好的满足需求。
在成熟的时长中,竞争相对来说更加激烈,仅满足了用户需求远远不够,要更多思考人性,满足其人性层面的需求,就比如微信的“打飞机”功能就通过游戏满足了微信用户社交、攀比、互动等需求。
那如何完成1-2-4的“深入”,以及4-2-3的“浅出”就是下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
“深入”要求的是深挖人性。有一种叫做“攀梯术”的访谈方法很适合这个场景,其基本手段就是通过一系列直接的探询式问句来洞察人性。但这个方法实操时候也可能面对用户想不出为什么、涉及到用户隐私等问题,因此需要通过营造尽可能放松的访谈环境等方式让被访谈者放开回答问题。
访谈过程中的一些技巧:
(1)情景唤起(让用户回忆使用产品的情境)
(2)假设某物或者某状态消失
(3)反向攀梯(询问不做某些事情的原因)
(4)时间倒流对比(让用户反思过去,与现状对比)
(5)重定向——沉默或重述默认(用沉默或通过再次询问确认的方式鼓励用户继续)
“浅出”是指解决方案要尽量简单,所谓“完美不是无一分可增,而是无一分可减”。但是这种完美的设计是要通过日积月累的,而且很多时候带来启发的,可能是一些看起来完全不相关的产品。
如何看待Y模型?
Y模型中的1/2/3三点都可以分别从用户/公司视角给出三对近义词。其中用户需求就是产品机会,用户目标就是产品目标,用户任务就是产品功能
同时产品经理在应用Y模型的时候还要在“新手”和“专家”思维中切换,面对Y模型的前半段,问题时候要像新手,快速带入用户视角,在Y模型后半段,在设计解决方案的时候必须成为专家,才能发现需求本质,找到最具性价比的解决方法。总而言之,就是拥有“新手”的心态,拥有“专家”的能力。
在Y模型中,还可以映射出三种人——普通青年、文艺青年和产品经理。普通青年采用方法中心的思维模式,不问为什么指示单纯解决问题。而文艺青年采用问题中心的思维模式,只思考为什么却不行动。相比之下产品经理需要二者兼备,先问题后方法,思维方式是“用心听,但不要照着做”。
#文章纯属个人观点和对本书的理解,期待与大家的沟通和讨论QAQ
本文来自苏格兰圆脸大胖鸡,本文观点不代表 PmTemple 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