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这一章开始到第七章都在集中说明一个问题:怎么“想清楚”。后面再详细说“做出来”以及“推出去”。
想要提出一个产品的概念需要确定五点关键因素:核心用户、刚性需求、典型场景、产品概念、竞争优势。其实我个人感觉这就是在更详细的解释上一章中提到的产品的概念:“解决某个问题的东西”。前三个关键因素是在解释“问题”,而后两个因素是去描述“东西”。
首先来说用户,前文提到了“目的用户”这一概念,而在目的用户中,最重要的群体就是核心用户。一个产品最需要重视的当然就是核心用户,但是对待其他用户可以有两种态度:一种是尽量不得罪用户;而另一种是故意得罪部分用户,对其进行筛选。后者这种看起来激进的行为有时候反而可以使用户群体内部有更强的认同感,对产品粘性更大,同时也可以让产品更加有调性,“品牌人格化”。
下一个说需求。就如同用户多种多样一样,需求也多种多样,而其中最重要的需求被称为刚性需求,刚性需求需要满足三个条件:真实(真实存在而非幻想出来的)、刚需(需求是否强烈,不满足能否忍受)、高频(发生频次的高低)。
再说典型场景。在用户和需求已经确定了的前提下,场景也会有很多,那其中什么样的场景更典型呢?这就要通过有没有“唤起点”进行判断。“在某种情景下、某事某刻,用户能想到,最好是第一个想到你的产品。这个时刻就是产品的唤起点”(作者这里说得太好就直接引用了w)。不要怕这个“点”小,只要存在唤起点,存在典型场景,产品就是成功的。
产品概念简单来说,就是产品为了解决人的什么需求,做了什么东西。这一点在产品设计者描述自己的产品时一定要注意,要能简单明了的把产品概念概括出来,这样才能明确产品发展方向。
当产品概念确定了,那就可以基于此再追加一个问题:为什么这个产品做得比别人好?这也就是所谓的竞争优势。当做产品时,经常会找一个“产品标的”作为对比,当新产品提供的额外价值能大于从旧产品转移过来的成本,那新产品就是相对更成功的。竞争优势可以是“人无我有”,也可以是“人有我优”(更多功能、更快解决问题、更好的质量、更省钱)。
基于竞争优势就可以进行竞品分析。很多的竞品分析都是对比几种产品,然后标出各种功能的有无,但是在这之前有一个前提是需要注意的:什么是“竞品”?
按照由浅入深可以把竞品理解为:相似的产品——能满足同样需求的不同产品——所有消耗用户时间的产品。
如果只考虑最初级的同质产品,往往只能带来一些功能上的优化,而不能为产品带来新思路。
往深一点思考“不同功能解决同一需求”这一层次,产品设计者就可以不仅仅从表层的产品设计出发,而是从用户需求出发,思考新的思路、新的方向。
如果再扩展一些,比如对于互联网行业来说,所有的产品都是在争取用户仅有的时间。尤其在近两年这种争夺“存量”的现状愈发明显,随便推出一个产品便可以躺着获取流量的人口红利时代已经过去,在这种互联网竞争白热化的时代中,最能把握住人性的那个产品才是最有机会成功的。
#文章纯属个人观点和对本书的理解,期待与大家的沟通和讨论QAQ(今天略忙,少更新一点)
本文来自苏格兰圆脸大胖鸡,本文观点不代表 PmTemple 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