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用急诊模式破解“越快越好”的局面
“小得,快过来,有个需求,项目上很急,非常急,得赶紧做。”这句话大家是不是觉得似曾相识。
我们日常接到的需求几乎每个都会被打上标签。因为站在需求人的角度上,研发资源永远都是紧张的,老板的要求永远都是急迫的,如果不去强烈的表达自己的意愿,那么自己的需求就排不上期。但事实上大家蜂拥而上,不但不会冲出洞口,反倒会都卡在洞口。
病人来医院看病,都觉得自己应该马上得到最快的治疗。但是医疗条件有限,只能让医生先救治最危重的病人,病情较轻的需要先等一下。这个时候就需要一个预检分诊的流程,我们来看看预检分诊的流程:
借鉴急诊室的做法,我们对需求增加一个“预检分诊”的预处理。在研发资源紧缺的情况下让真正紧急的需求获得资源。
2.公交模型让需求管理转起来
设想一下,病人去急诊楼就医,我们安排了预检分诊,这时需要安排一个房间,让病人可以在那里等候并安排医生诊断。然后根据医生的诊断买去对应的科室。
我们乘坐公交车出行,假设从出发地到目的地需要换成3辆公交车,每辆车都有自己的发车间隔和到站时间,按照这个标准周而复始的经过公交站。我们按照既定的路线,等公交车,上车,在换乘车站下车,等车,上车…如此反复,知道我们到达目的地。
从日常的公交换乘中,我们可以提炼出几个概念:出行路线、发车间隔、到站时刻。
对应在公交模型中,出行路线被称为“需求管理流程”,发车间隔被称为“需求管理周期”,到站时刻被称为“需求时间”。
其实这个概念就是稳定的迭代周期,如果某个既定的功能未完成,那么就挪到下个周期发布的方法。
2.1 需求管理流程
需求管理流程是指在需求管理中,按照顺序依次进行需求管理活动。
需求管理活动按照先后顺序分为三个阶段:需求收集、需求设计、需求研发。每一阶段都有一个指导思路,在本节最开始已经提到了,急诊模式指导需求收集,登机模式指导需求设计,看板模式指导需求研发。后续我们会慢慢介绍登机和看板。
2.2 需求管理周期
需求管理周期,简称周期,指的是需求管理活动按顺序重复出现,完成需求管理活动的时间叫需求周期。
一般的需求周期是80个小时(80小时原则来自于项目管理中的工作分解结构),按照每天8个工时计算,那么每一类需求的管理活动按照2周的工作量进行。
换言之,需求收集、设计、研发是三两同时出发的公交车,但路线不同,三辆车运行一趟的时间是2周。每个需求相当于乘客,要根据需求管理流程在公交站等车。两周一个上线,错过了那就需要等下次。
2.3 需求时间
在需求管理活动中,进行某一项具体活动的时间,就是需求时间。
一般来说,需求时间的确认意味着规则的产生。比如在需求设计阶段,每周一的下午三点是一个约定好的时间,产品经理召集大家开排期会,需求的相关方必须都参加。产品经理不能一意孤行的确定需求时间,而是要协调好设计的需求角色和关系人。
2.4 运转模式
如果一个需求从开始到发布上线的生命周期来看,公交模型的运转模式如下图:
解读一下,每两周为一个周期,每两周都在让需求收集,需求设计,需求研发这三辆车同步运行,在第一、第二周提出的需求会在第三、第四周进行设计,第五、第六周进行研发。需求落在哪一车上,那就按照需求收集、设计、研发的顺序依次乘坐三辆车最终到达目的地,同样,需要关注节点,什么时候评审、什么时候上线都是重要的里程碑。
从需求管理的角度,无数需求按照公交模型流转。让每个环节的工作有序可预测,平稳运行。
原创文章,作者:王得宇AIPM,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pmtemple.com/silence/11486/